本來,我們以為這又會是一次關於垃圾分類“先有雞,還是先有蛋”的天問。在垃圾分類面前,這樣的爭論似乎不可避免:環衛部門認為老百姓垃圾分類不到位,以至於他們花費大量時間進行二次分揀;另一方面,老百姓又認為環衛部門並沒有真的落實垃圾分類,自己就算做垃圾分類也是無用功。
  還好,這一次糾結著大家的不再是這個“天問”了。因為我們欣喜地發現,老百姓在自己做好垃圾分類的同時,在監督著相關部門的行為;而環衛部門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,盡可能地做好這件事。這其實已經是一種進步。只是越過“天問”,我們還有更多的問題要解決。
  垃圾分類是一個龐雜的系統性問題。正如我們採訪到的事實:因為桶的顏色不一致,對正確地分揀垃圾,造成了不小的麻煩。為數眾多的“雜桶”,讓老百姓困惑,也讓垃圾清運車暈頭轉向。
  解決系統性的難題,需要各個環節的充分溝通,在溝通的基礎上,更需要有可操作性強的制度保障。在垃圾分類這件事上,積極的一面是大家現在都有心把這件事做好了。但是我們也要看到,各個環節之間的溝通依然缺乏,可以供人們參考的制度,依然沒有深入到每個人心中。“雜桶”的出現,不正是這種缺失帶來的直接體現嗎?
  如果相關部門能夠為社區出台更具體的垃圾桶配置標準,如果社區能夠為百姓提供更直接的垃圾分類投訴與建議平臺,那麼這些五顏六色的“雜桶”或許很快就會少了。  (原標題:溝通多一點 “雜桶”少一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y29gyklq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